夏日炎炎,酷暑难捱。随着暑假来临,各地“熊孩子”在家误食各种药物导致中毒的病例也越来越多,博睿检测集团在全国各地的多家实验室几乎每天都会接到这样的检测病例。如—— 7月10日,济南,一5岁男孩误食妈妈的“减脂巧克力”,导致心跳加快,面色潮红,连续10多个小时兴奋烦躁; 7月6日,北京,一3岁女孩误把奶奶的降压药当“糖”吃,出现面色苍白,浑身出冷汗,奶奶吓得边哭边打120,血压一下子飙升,老人和孩子同时被送到医院; 7月13日,北京,一2岁男孩在家将洁厕灵喝了几大口; 7月14日,石家庄,一4岁男孩翻出抽屉里的干燥剂,津津有味吃了半包; 7月8日,东莞,一2岁女孩将妈妈放在床头的保湿乳、蚊香液打开尝了个遍…… 听到这些奇奇怪怪的中毒遭遇,是不是让人揪心?而最揪心的是这些“熊孩子”的家长们,他们一旦遇到这种事情,往往都是心慌手抖吓得半死,抱起孩子抹着眼泪就往医院跑。而医院往往会采取输液、补水、洗胃、驱毒等急性中毒急救措施,只要发现误食时间早,中毒量不是太大,多数孩子最后都会平安回家。 当然,我们的确遇到过小朋友误食药物急性中毒后死亡的病例,非常不幸。实际上,在发现孩子误食药物或疑似误食药物后,家长其实可以采取一些急救处理措施,减少毒物的吸收,尽可能地降低毒物对孩子身体的损害。那么,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急救处理 01 立即就医:带上药物及包装 发现孩子急性药物中毒,该怎么办? 别慌!家长需要快速识别孩子的中毒症状,并查看所服用药物的名称、量、毒性及误服时间。如果搞不清楚,就要将装药品或毒物的包装、药品说明书及患者呕吐物排泄物,一同带往医院检查,根据误服药物或毒物采用相应的措施。 急救处理 02 催 吐 这是排除胃内毒物最简便和最快的方法。如果孩子服用的药物毒性较强,且又无法保证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的救护,在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应尽快催吐,以减少毒物吸收。家长可以用手指或者压舌板刺激孩子的咽喉,让孩子把东西吐出来。如果孩子胃内没有呕吐物,可以让孩子喝大量温水,再刺激孩子咽喉,让其呕吐。 此方法简单易行,在没有专业人员救护的情况下也可施行。但应该注意:催吐仅适用于中毒时间较短且神志清醒的患者,使用温水催吐最安全。当患者有昏迷、惊厥、休克、严重心脏病、肺水肿、消化道出血,以及强酸、强碱中毒和没有呕吐反射能力时禁忌催吐。 急救处理 03 洗 胃 这是排除胃内毒物最彻底的方法。在时间和医疗资源允许的前提下,洗胃越早越好。洗胃的早晚及是否彻底,对中毒患儿的预后关系甚大,一般在误服毒物4至6小时内进行效果最佳。 洗胃前应判定是否存在洗胃的禁忌证,如:昏迷,洗胃时可引起窒息或者吸入性肺炎;强腐蚀剂中毒,有可能引起食管及胃穿孔;休克患者血压尚未纠正者;消化道畸形或有出血者。 如果孩子只是误服了一些毒性较低的药品且量也不大,比如助消药、退热药、消炎药、营养心肌药,可以给孩子多喝点温水,促进药物经肾脏排泄,并注意观察孩子的生命体征和神志变化即可。若药物具有较强的肝毒性、肾毒性,或对各系统功能影响较大,就要根据药物特性给予一定的解毒药促进其排泄。 当然,再好的急救,都比不过提前预防。要预防熊孩子们不要乱动、误食药物,家长们可以试试这样做—— 预防 01 注意放 注意量 父母应将易导致儿童中毒的药品物放在其不易发现或不易触及的地方,外用药品或有毒物品不要放在饮料瓶或食品包装瓶内。儿童服药前家长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或严格按医嘱服用,成人用药不可随便给孩子吃。重视儿童日常看护,防止误食。 预防 02 不混淆 不要把药说成糖水吃,否则宝宝混淆概念以后很容易误服药品,引起药物中毒。 预防 03 多交待 多与孩子沟通,经常给小儿讲解预防中毒或意外中毒的故事。特别是有抑郁症的患儿家长要多陪伴患儿,加强孩子抗抑郁药物的管理。 预防 04 多学习 家长应学习儿童急性中毒的应急处理,积极进行自救与互救。急性药物中毒不可预期且来势汹涌,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尽快排出毒物,在对孩子最小损伤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减少毒物对机体的损害,维持呼吸、循环及各器官的功能。 |